西藏定日县地震为何破坏力大?救援有哪些困难?一文了解

无敌椰子 娱乐 2025-01-09 778 0

1月7日

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

今天是震后第三天

现场救援救治与灾后安置同时进行

此次地震为何有如此大的破坏力?

为何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分析研究认为,西藏定日县6.8级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拉萨地块内部,震源机制属于拉张型破裂。1950年以来,这片区域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21次,最大一次为2017年西藏米林6.9级地震。

综合来说,这次地震属于印度洋板块正常的向北挤压和地壳运动所形成,属于拉萨地块的一次能量释放。

此次地震震情严重系多重原因导致:

一是震级高危害大。此次6.8级地震是该地区近5年来最大地震,且烈度达到8度。

二是受灾地区属于高原、高寒山区,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薄弱。

三是当地人群构成特殊。定日县总人口6.1万人,常住人口以留守老人为主,不利于开展自救互救。

海拔高气温低余震多

现场救援困难多

地震发生后,各方救援人员紧急驰援震区,但当地海拔高、温度低等因素给救援带来一定困难。

高海拔

震中是典型的高原高寒边远地区,山高坡陡路远、交通不便,救援队伍难以第一时间快速到位投入救援。

空气稀薄、含氧量低,救援人员受低压缺氧的影响,身体负荷大、体力消耗快。

低气温

当前正处于冬季,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夜间气温低,保暖抗寒困难。

余震不断

6.8级地震后,又陆续发生了多起余震,救援现场房屋存在二次坍塌风险。

低温多 风紫外线强

高原震后应注意什么?

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高原地区,复杂的气象条件无疑为救援和安置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高寒缺氧、低温严寒、多大风、紫外线强、空气干燥等环境特性,让震后救援、防护任务更加艰巨。

低温

在高原寒冷环境中,冻伤、感冒甚至低体温症是震后最常见的健康风险,尤其是老人、儿童等体质较弱人群,更容易受到侵害。

根据中央气象台天气实况和预报,未来三天,震中措果乡及周边地区夜间温度可低至-10℃或以下,加上风力较大、昼夜温差大,体感温度更低。

面对低温,临时安置点需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配备棉被、防寒服、热水袋等保暖物资,同时提供热饮和高热量食品,以帮助身体快速恢复体温。

对于救援人员,长时间户外作业可能降低身体机能,增加健康风险。因此,应装备专业的抗风防寒服装、保暖靴和手套等,并定期轮换作业、补充热量,避免体力过度消耗。

大风

未来三天,西藏多大风天气,震区午后风力增强,局地阵风8级左右。

这样的风力极易掀翻临建帐篷,损坏物资储备设施,甚至影响救援直升机的起降与飞行。此外,当地正处于植被枯黄期,加之部分房屋倒塌破损,导致风沙现象加剧,救援人员在救援过程中应注意佩戴口罩,以防止沙尘对呼吸系统造成伤害。

大风与风沙天气还可能影响交通运输,降低能见度,影响车速与行车安全,对救灾物资运输构成安全隐患。驾驶人员需谨慎慢行,确保行车安全。

强紫外线

高原晴朗天气背景下,不容忽视紫外线的影响。

强烈紫外线可能导致人体皮肤灼伤、晒斑甚至脱皮,而长时间暴露还可能对眼睛造成伤害,引发角膜炎结膜炎等眼疾。对长期参与救援的人员来说,紫外线还可能削弱免疫系统,增加感染疾病的风险。

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使用高倍防晒霜,尽量佩戴遮阳帽、防紫外线护目镜等防护装备,并减少在午后强紫外线时段的户外活动。同时,加强暴露皮肤的保护,必要时使用遮阳布或伞具,降低紫外线伤害。

西藏定日县6.8级地震发生后

为何会余震不断?

西藏定日县6.8级地震发生后,余震不断给救援带来一定困难。当地为何会余震不断?

此外,昨天下午3时44分,在我国青海玛多县还发生一次5.5级地震。此次地震与西藏定日6.8级地震是否存在关联?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孟潭表示,定日县6.8级地震发生在喜马拉雅山的北坡,受到南北方向的强烈挤压,形成了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地堑和裂谷,发育着一系列南北走向的正断层。这些正断层具备发生6到7级的强震的条件。这次发生的6.8级定日地震,正是发生在其中的一条正断层上面。

这些南北走向地堑往往会形成断线盆地,也是河流发育的地区,容易形成村镇的聚集,形成比较多的人口居住,再加上这个地区的房屋抗震的性能相对比较低,所以造成了大量的房屋倒塌,从而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

余震震级和频度会随时间逐步降低

专家介绍,通常在一次较大地震发生之后都会发生余震,余震持续时间短则数周,长可达数年。但震级和频度会随着时间逐步降低。从目前西藏定日县发生的余震序列来看,衰减情况属于正常,公众无需过度担心。

西藏定日地震与青海玛多地震无关联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孟潭介绍,定日6.8级地震发生后,昨天(8日)又发生了青海的5.5级地震。这两次地震分别属于不同的地震带,一个是喜马拉雅地震带,一个是东昆仑地震带。它们孕震的环境和断裂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两者之间应该说没有什么关联。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因为发生了这样的两次地震,西部地区马上就会接连发生较大的地震。

地震多发如何科学避震?

专家提醒,面对地震多发,公众平时应注重培养应急避险意识,通过参与应急演练,提前掌握相关避险常识。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高孟潭:我们国家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当感受到地震或者收到地震预警信号的时候,不要惊慌,可能只有十几秒到二十秒避险逃生的时间。

如果在平房或者楼房的一层,可能有条件快速撤离建筑物。但是撤离建筑物的同时,要防止外面的围墙倒塌和楼房上边坠落物造成的砸伤。

如果在来不及撤离的建筑物内部,应该尽快就地避险,防止吊顶、吊灯、壁画等砸伤。同时也要防止柜子翻倒和填充墙的倒塌造成的砸伤。

地震停止后,要尽快逃离建筑物。平时要针对不同的情景进行演练,地震发生时才能快速准确避险逃生。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