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延安到红旗渠……这样的宏大主题怎样把握?| 聚焦第34届中国新闻奖

无敌椰子 新闻 2024-11-30 1 0

  选题确定后,如何提炼主题是关键。不同于以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单个精神的宣传,这篇报道是将两种精神结合起来进行宣传。根据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描述,延安精神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红旗渠精神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如果不吃透两种精神内在的逻辑联系,提炼出一条明确的主线统领全篇,就会出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问题,甚至会跑偏跑散,无法精准地理解总书记对这两种精神“一脉相承”的深刻论断。

  主创团队把加强学习作为首要工作,前往河南省委党校、省社科联以及延安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等单位,广泛拜访专家学者,深入学习两种精神,探究其理论概念及内在联系。同时,广泛查阅党史资料,前往延安、林州两地深入采风,深入群众中感受两种精神的内在力量。

  随着乐捷、杨志勇、侯秀珍、李俊生、刘弈畅等一个个“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鲜活人物的出现,他们的故事、他们祖父辈和身边群众的故事自然勾连起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众多的人们,汇聚起两种精神的共同品质,让我们看到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奋斗创造的创业史和革命史。这其中既有历史精神的一脉相承,更有时代精神在今天年轻一代人身上的传承。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宣传,最大的特点是高度的思想性和理论性。《从延安到红旗渠》开篇以大幅中国地图为底色,镜头闪回延安、林州两地,展现历史、人文、风物和历史事件,用饱含深情的语句写道:“沿着北纬36度线,从西向东,从陕北延安的宝塔山,到河南林州的红旗渠,在1:12000000的中国地图上,只有不足7厘米。图上的线段看不到坎坷,看不到风雨,看不到硝烟,看不出流血牺牲,也看不到纪念碑和人的意志,但如果是脚下的道路,延伸到生死存亡的时刻,你一路走来,会看到中国人不可战胜、不可磨灭的内在力量。”这段话奠定了全篇的基调,就是展现中国人的精气神,展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中国人所共有的气质“不可战胜、不可磨灭”。用这样的提炼覆盖全篇,对应全篇结尾处所言:“社会主义是拼出来的、干出来的,拿命换回来的。延安的后人和红旗渠的后人,需要自己开路、自己干事,自己活出精彩的样子,无论他们是否意识到,延安精神、红旗渠精神都在他们的血脉中。”这样首尾相顾的议论表述,为全篇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座。在内容展开的过程中,讲述完一段人物故事后,作者总会进行一段恰到好处的精炼评论,类似于“只要是共产党领导的地方,只要是人民掌握自己命运的地方,就会有史诗般的同一种气质”“人团结起来,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延安精神、红旗渠精神,就是在深沉壮丽的中国故事里,行程万里,一脉永续”。这种夹叙夹议的方式、首尾呼应的强化,使作品具有了新闻专题的及时性和政论片的深度与高度,对于深化理解总书记关于延安精神、红旗渠精神“一脉相承”“不可磨灭”等论述起到了强化理解的作用。

  以个体人物故事为视角,展现伟大精神的不朽力量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在实践中凝练形成的系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推进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基因密码”。精神不会凭空而来,而是由人来创造。总书记讲,延安精神、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震撼人心”。“历久弥新、震撼人心”的背后,离不开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共产党人。

  从题材上讲,《从延安到红旗渠》并不讨巧,属于洪钟大吕的主旋律题材,但我们创作越深入越发现,只要找准人、找对事,就不用担心群众不认可、不接受,他们对赓续红色精神、对看到好故事充满期待。

  《从延安到红旗渠》从创意策划到上线播出历时近一年,其中对采访对象的初筛、精选、沟通、拍摄等工作就用了大半时间,接触采访500多人,拍摄素材6000分钟。片子中,乐天宇一行6人用时47天,考察陕甘宁边区,发现了南泥湾。采访中,创作团队与乐天宇孙子乐捷交流远远超过47天,用了半年之久。反复沟通后,乐捷背包简行,沿着爷爷走过的路,踏上探访延安、发现南泥湾之路。在爷爷生活过的窑洞里,乐捷和爷爷跨时空心灵对话。乐捷告诉记者,爷爷在告别家人参加革命时,曾动情地给家人演唱薛平贵出征的戏,表达自己深厚的家国情怀。这个小小的细节,让乐捷感怀,让观众动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创作《从延安到红旗渠》的过程,也是不断阅读、不断领悟、深扎基层、践行“四力”的过程。

  通过主创团队不懈的努力,片子最终呈现了8个主要采访对象的故事,包括南泥湾发现者乐天宇的孙子、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乐捷,红旗渠建设领导者杨贵的儿子、退休老人杨志勇,南泥湾建设者359旅老八路刘宝斋的儿媳、延安农民侯秀珍老人,免费为800多位红旗渠修建者拍摄肖像照的林州摄影师李俊生,组织学生再次上演《黄河大合唱》的延安大学青年教师刘羿畅,时任林县县长李贵的重孙女、红旗渠干部学院青年教师李媛,在南泥湾种植推广小杂粮的延安青年干部张峰,在雄安新区建设工地上的林州建筑工人徐永飞。这8个人都是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的亲历者、见证者、传承者,他们身上的多元视角与真情实感,跨越80多年,编织成一张历史大幕,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观感和“揭秘感”。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