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风很大的黏菌宠物到底是什么?记者体验:干净又安静

无敌椰子 娱乐 2024-11-24 285 0

干净又安静,每天只需一分钟投喂几颗燕麦,就能看到一群群黄色“小精灵”,围绕着麦片在四处迁移……

最近一个月以来,有一种宠物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它就是近期走红的黏菌宠物。按照养菌人的描述,黏菌宠物养起来好打理不费时间。于是,上游新闻记者专程购买了一份黏菌宠物来饲养。

科普博主称黏菌对人体影响小

“黏菌”本身就是一个小众的词语,黏菌是什么?据养黏菌有丰富经验的科普博主“曳尾菌”周晴烽的介绍,黏菌不是真菌,也不是细菌,而是真核生物域-变形虫总群黏菌纲的生物,算是变形虫的远亲。目前用于宠物饲养的黄色黏菌,一般是多头绒泡菌(又名多头黏菌)会利用身体感知周围环境,然后再“决定”要去哪里。

网络社交平台上关于黏菌宠物的帖子。

黏菌是否有毒,饲养黏菌是否会影响健康?周晴烽介绍,黏菌在原质团阶段时,基本不会直接接触人,因而对人体没有影响。它到了孢子阶段时,虽然产生的孢子量很小,也不会在人体内繁殖,但敏感人群还是会有些反应,可能引发呼吸道过敏,但只要按照商家提供的说明书操作饲养,就可以避免黏菌进入孢子阶段。

记者体验养黏菌,感觉干净又安静

为了体验养黏菌宠物,上游新闻记者购买了一份黏菌宠物套餐,其中包括黏菌菌核、培养皿、滴管、垫纸、燕麦片、镊子和饲养说明书。记者留意到,在更贵的套餐中,还配置有迷宫盘、染色剂等,可以解锁更丰富玩法。

按要求先在培养皿里放上润湿的滤纸垫,然后把菌核放在滤纸垫上确保湿润,盖上培养皿盖子放在黑暗阴凉处。大约4个小时过去后,当记者再去查看时,发现原本在纸上的黄色菌核真的“活了”!它们爬出了原本附着的垫纸,开始向周围“探索”。

在纸片上的黏菌菌核

“活了”之后,它们离开了原本的纸片,开始到处“行走”。

接着,记者在黏菌周围放上燕麦片喂养,4个小时后黏菌已经附着在燕麦片表面。第二天,记者又在培养皿其他位置放上一堆新燕麦片,第三天一早有部分黏菌“喜新厌旧”,爬到了新放入的燕麦片上,它们确实会根据食物位置进行转移。

记者每次放入新麦片时,黏菌总会在一天之内转移到新食物附近。因养黏菌的培养皿需放在避光处,柜子里的它们因故被遗忘三天,不幸被饿死,长出褐色孢子,只能被处理掉。

黏菌包围了之前的两堆燕麦片,记者又放上了新的燕麦片。

从长达两周养黏菌宠物的体验来看,它们确实很好养,没有异味,每天投喂食物只要一分钟。但据饲养说明书上称,黏菌需要合适的温度,太高太低都会导致其死亡。还有养菌人反映,黏菌如果死掉后不及时处理可能会产生异味。

新放入的燕麦片也被黏菌包围了。

什么?黏菌宠物居然还要分类

重庆市民小黎(化名)也曾在家里养过黏菌宠物。据小黎透露,她养的是黏菌中的发网菌,记者养的是黏菌中的发泡菌,“发网菌吃的是腐殖质,发泡菌吃燕麦和水果,它们都是黏菌,但是吃的东西不一样。”

小黎的发网菌来自一位朋友的花盆。据她介绍,这位朋友喜欢养昆虫,这些发网菌就是来自混合有昆虫粪便的花盆泥土,她拿回家之后便在培养皿里人工培养。

不幸的是,这些发网菌没养几天就长出孢子死掉了,“长出来之后,起初三四天还好好的,后来我用手碰了一下,结果黏菌就死了,培养皿都已经发臭。但是,我相信它们生命力顽强,把长出的孢子吹散在了家里的花盆里,希望它能够活过来。”

小黎饲养的发网菌孢子,在花盆里又活了。

就在前几天,小黎告诉上游新闻记者,自己吹了孢子的花盆里已经长出了新的发网菌,她对此还感叹说:“看来他们生命力很顽强,发网菌还是适合原生环境。”

为什么养黏菌宠物会火?

为什么小小黏菌宠物会深受年轻人喜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君分析,“这一现象可以从追求新鲜与个性表达、科学探索的乐趣、社交媒体的影响等多个心理学理论角度进行解释。”她说。

首先是追求新鲜与个性表达。人们渴望在社会中获得归属感,并希望展现自己的个性和价值。如今,年轻人希望通过养殖一些新奇的生物来丰富日常生活,并希望这种尝试能让他们与众不同。黏菌作为一种非传统宠物,其独特的形态和生长方式,正好满足年轻人对新鲜事物的渴望和对个性表达的追求。

其次,普通人在生活中很少能接触到专业的实验性场景,养黏菌更像是一场生物实验,通过观察和记录黏菌的生长过程,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满足了年轻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的好奇心。

第三,在社交媒体上,各路黏菌爱好者分享自己养殖的独门秘籍,交流心得,探讨经验。这种互动不仅增强了年轻人的归属感,更让黏菌的养殖成为了一种社群文化。

第四,养黏菌作为一种低维护的宠物,可让年轻人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处避风港,通过观察和照顾黏菌来放松身心、缓解压力。

上游新闻记者 何艳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