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对请假心理负担越来越重,你有休假羞耻吗?

无敌椰子 新闻 2024-11-06 608 0


一想到要开口提休假,提前好几天就开始焦虑、愧疚,既害怕老板不同意,又担心同意了却影响不好,还纠结发微信说还是当面说、提前说还是临时说;明明是理应享受的假期,却总是欲言又止、瞻前顾后,最后只能眼睁睁地放弃……这些“症状”被网友戏称为“休假羞耻症”。

在一些工作忙碌、加班文化盛行的用人单位,打工人提起休假,总会产生不敢、不好意思等想法。这种“休假在心口难开”的心理从何而来?又该如何破除这些忧虑呢?

打工人对请假心理负担越来越重,你有休假羞耻吗?

网友对“休假羞耻症”的讨论图源:社交平台截图

如何开口显得更体面真诚?申请被拒怎么办?自己的工作交给谁来做?互联网平台上,在一些“如何高情商休假”的话题下总有网友花式支招,比如建议提出生病、结婚、产检等请假理由,力争无懈可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现象:打工人对请假做的准备越来越多,心理负担越来越重。

曾有媒体就“你有请假羞耻吗”的话题发起网络投票,结果显示,参与的近4万人中,选择“有,一请假就焦虑”的约占45%,选择“取决于领导态度和职场氛围”的则占25%左右。

事实上,早在1995年施行的劳动法中,我国就确立了带薪年休假制度,并陆续发布各种规定落实相关政策。休假本是人们理所应得的权利,为何总让人感觉“请假堪比借钱”,好像做了什么错事?

有的被外界看法绑架,不好意思开口。一些职场人表示自己存在一种“好学生心态”,表现为内耗焦虑、自动内卷、不善拒绝、自我PUA等,在不知不觉中被动地给自己立下了一个“核动力驴”的职场人设。职场人也时常担忧害怕休假与“不够努力”“不能吃苦”等标签相关联,于是开口提一次休假,就仿佛会给自己的完美职场人设抹上一个污点,破坏了自己在领导和同事心中的形象。思前想后,脸皮薄的打工人只能默默“撤回一个休假请求”。

有的因为“没你不行”,想休也休不了。不少用人单位没有设置AB岗,落在每个人肩上的职责和任务确实不轻。一旦休假,有人常面临灵魂拷问:休假以后,工作怎么办?即便真休假了也要保证随时在线。尽管会有轮休作为补偿,但在人手紧缺的部门,轮休也成为奢望。然而想要处理完手头工作再休,却被一项又一项新任务、一个又一个Deadline绊住。于是明日复明日,最终拖没了假期。

有的在高压中如履薄冰,不敢放松享受。面对全勤奖、同事竞争、上级压力等因素,休假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少数人曾有这样的经历,休了产假、探亲假、年假后,有的晋升机会受到影响,有的跟进许久的项目被“半路截胡”,有的被边缘化乃至“优化”。这使得职场人担忧休假所隐含的“副作用”影响发展前途。在充满不确定性的职场,谁也不敢轻易让休假成为“蝴蝶的翅膀”。不到万不得已,往往选择能忍就忍,能不请假就不请假。

当休假越来越难时,打工人基于生存就业、稳定收入、未来发展等考量,一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走,要么忍。但无论是走还是忍,对于员工和用人单位来说,都是双输的局面。

卡夫卡用一只甲壳虫展现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化”过程,而“牛马”等自嘲也反映出当代人面对工作强压时的无奈。当“休假羞耻症”无法治愈,则可能导致身心上的“不良反应”。

身体层面,少数用人单位“下班不走”“午休不休”“自愿放弃假期”成常态,打工人明明疲乏到精神恍惚,却硬撑着“开夜车”“最后走”“假不休”。从心理层面来看,无论是不想、不敢,还是不能休假,打工人的身心状态都令人担忧;即便身在休假,精神压力也时常“在线”。在优胜劣汰的危机感裹挟下,深陷其中的职场人承受着过载的工作和心理压力。有调查显示,近年来职场心理问题发生率显著增加,“职场焦虑”成为心理咨询的关键词之一。

更令人无奈的是,“休假羞耻症”具有相当强的负外部性。一个人不休假,渐渐地就会传导到整个环境中,大家互相影响、互相内卷。当“不休假”成为一种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开口就更难,谁也不愿意当那个“出头鸟”,于是休假制度逐渐沦为一纸空文。

少数公司管理者甚至把休假当福利,在休假审批中拿腔捏调。在这种缺乏人情味的职场环境中,员工自然难以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所谓的考核制度留得住人、留不住心,工作效能大打折扣,用人单位的凝聚力也将受到伤害。

“休假羞耻症”实际上是打工人职场情绪的外显,背后是正当劳动权利难以保障的“隐痛”。要消除人们的“休假负罪感”,不仅需要个人进行心理调整,还离不开企业文化的革新以及法律制度的完善与保障。对此,笔者有三点感想。

如果打破“规则”需要勇气,不妨从管理者带头开始。有人计算过,2024年总共休假115天,年休假、探亲假、婚产假等各种假期名目众多,但许多人不能“应休尽休”。其中,“同事都卷我也卷”“领导不放我不放”的心态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比例。

管理者不妨试试带头把假期充分利用起来,让“有假大胆休”从上到下确立起来,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风气。同时,完善配套制度、简化休假程序、消除各种显性或隐性代价,降低休假门槛,让员工开口请假没有顾虑和负担。

出勤是评价尺度之一,绝非唯一标准。有的企业单位信奉“效率至上”,推崇“出勤主义”,期望员工无论是否有实际工作需要都应在办公室,以此作为评价员工是否“称职”“敬业”的依据。超长待机、坚守岗位固然是工作认真的一个方面,但单纯以工作时长论英雄却是片面的。不同岗位可能有不同特性,但打工人的劳动权利都应得到保障。企业的考核标准可以更人性化,评价体系更科学,鼓励“高效工作”而不是“低效内耗”,注重劳逸结合,避免弦紧易断,形成良好导向。

该休则休,这与是否上进并不矛盾。我们是“奋斗的一代”,无论何时何地都坚定不移地歌颂奋斗、践行奋斗。但勤奋工作与适度休假并不是矛盾关系,休假不等于躺平、不等于不奋斗,而是为了再出发。身体得到休整、情绪得到调节,才能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工作。

“休假”这件事,应该被重新审视,并得到正名。不仅是“休假羞耻症”的“患者”,所有人都应走出这个认知误区。行使属于自己的权利,提出合情合理的诉求,都无可指摘,不必羞耻,更不应惧怕。通过科学合理的休假机制、良好和谐的职场环境等为打工人带来更加彻底的疗愈,一个“休假友好型”的社会正在被期待。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