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车撞人后,他在山里躲了5天!交警步步追缉,逃逸者被迫自首

无敌椰子 娱乐 2024-11-24 783 0

这是一名具有反侦查意识的逃逸者,他骑摩托车撞了人,不仅当场逃逸,还将肇事摩托车藏了起来,自己也在山里躲了5日。南京交警七大队事故中队出动6名民警6名辅警,合力拼凑出逃逸线路,一点点缩小嫌疑人范围,最终成功锁定逃逸者。得知自己“逃不了”了,近日,肇事男子被迫投案自首。

男子撞人逃逸,现场留下一顶安全帽和一只狗

这起交通事故发生在今年10月10日。当天清晨6时许,交警七大队接到报警:栖霞区八卦洲跃进东路附近发生一起摩托车与电动自行车碰撞的交通事故,摩托车驾驶人当场逃逸。交警迅速赶到现场,伤者是一名20岁的在校大学生,因伤重昏迷已被送入医院。现场除了伤者的电动自行车外,民警还找到一个蓝色安全帽和一只已死亡的狗。

有目击者告诉交警,肇事者是一名中年男子,身穿蓝色工作服,车后有一个浅绿色的箱子,狗正是从箱子里掉出来的。交警又到医院了解情况,伤者面部多处骨折,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仍处昏迷中。肇事致人受伤后逃逸,情形恶劣,交警七大队十分重视,迅速成立工作组,全力侦破此案。

无法确认肇事者面貌,视频追缉失去踪迹

交警调查发现,事故发生地旁有一处公共视频,正好拍到了事发经过:当时,肇事者驾驶无牌两轮摩托车在跃进东路一路口左转时,伤者正好骑着电动自行车从他左侧通过路口,两车相撞倒地。很快,肇事者爬起身,骑上摩托车就跑,伤者则脸朝地趴着,陷入昏迷。

视频还记录了一处细节,两车相撞后,事发现场旁的一间小店里走出一名老人,见肇事车跑了,他拄拐追了一段路。交警赶去老人家了解情况。老人说,他听到了撞击声,还看到自家的狗从倒地摩托车后的塑料箱里滑出来,已经死亡,肇事男子一直戴着口罩,看不清脸,年龄应该在五六十岁。

根据老人提供的线索,交警初步推测,该男子应该是名偷狗贼。而偷狗贼一般不会是本地人,很可能是外人来此“作案”。交警又调取了进出八卦洲的公共视频,确定这名男子于当天凌晨5时许,驾驶红色无牌普通二轮摩托车自江北方向进入八卦洲。不过,因他一直戴着口罩且天未大亮,公共视频没有拍到他的脸。

交警继续通过视频追缉,就在当天6时21分,绕城公路南向北方向有一辆符合特征的摩托车经过,并在雍庄出口驶离高速。可是,下了高速后,男子和他的摩托车彻底失去踪迹。

寻找“蓝色工作服”,慢慢缩小搜索圈

“雍庄出口附近有几家大型企业,肇事者穿着工作服,会不会是某企业的工人?”交警七大队事故民警邓钧推测。

交警当即走进企业,保卫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穿工作服不一定就是厂区工人。”原来,只要来厂区工作过的人,无论是正式工还是外包工人,都会发蓝色工作服。此外,因为工作服质量比较好,不少人会把穿旧的工作服给家中亲戚,所以无法根据工作服判断肇事者的身份。不过,这位工作人员对周边情况非常熟悉,他透露,雍庄收费站附近有卖狗肉的门店。

交警以雍庄出口为起点一路西行,后在距收费站1公里外的兴达路上发现一处公共视频,画面中,红色摩托车和蓝色工作服再次一闪而过。交警再次通过视频追缉,可惜当地公共视频十分有限,这一次,男子消失在毕洼路某驾校附近。

交警步步追缉,逃逸者被迫自首

此时,肇事者距离事发地已经逃逸了15公里路程,交警判断这里距他住处不远。拿着从公共视频截下的照片,交警挨家挨户调查,最终,有人认出了肇事者,但不知道他的具体住址。于是,交警一家家敲门询问,问了200多户后,终于在事故发生的第二天,摸到了肇事者的家。

遗憾的是,交警一直等到天黑也没见人回来。邻居说,这人已经有两天没回家了。从邻居口中交警还得知,确实有一辆红色无牌摩托车,通常是“人在车在”。那么,车是不是藏起来了?交警在附近搜寻开来,终于在一处变压器后看到一辆披着雨衣的两轮车,掀开雨衣,虽然车尾的绿箱子不见了,但车头的“V”字标和车头前端用白酒包装盒制作的“工具盒”,与公共视频中的肇事车特征完全一致。

次日,交警将再次上门蹲守,可没有任何结果。第三次上门无果后,交警在当地派出所的帮助下,通过筛查和比对,最终完全确定了肇事车的身份。10月15日,正当交警打算再一次走访毕洼路周边住户时,接到大队通知——肇事者已到江北新区交警二大队投案自首。交警立刻赶过去将其抓获。

原来,撞人后,这名肇事者担心对方重伤自己无力赔偿,于是驾车逃逸。为了逃避交警的搜查,他回家途中专走荒僻的小路,到家后想想还是不放心,于是将车藏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自己则跑到家附近的山里躲了起来。15日当天,因饥寒交迫,他打算回家换衣服再找点东西吃,路过藏车点时发现车没了,走到家附近,有邻居告诉他这几天交警一直在找他。

“交警都找到我家门口了,怎么也逃不掉了。”想到这里,他不再有侥幸心理,就近到江北新区交警二大队自首。目前伤者已经清醒,此案还在进一步处理中。

通讯员陈祖兴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郭一鹏

校对李海慧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